佛像姿態:佛陀首次宣道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ปฐมเทศนา;
音譯:邦巴同貼沙納;
拼音:Pang Pathom Thetsana)
或稱:佛陀初轉法輪姿態
或稱:佛陀初轉法輪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แสดงธรรมจักร;
音譯:邦沙靈達瑪甲;
拼音:Pang Sadaeng Dhamma Jak)
圖/http://www.mantanasin.com/index.php?mo=3&art=211883
八月出生者,敬拜「佛陀首次宣道姿態」之佛像:佛陀盤腿而坐,但亦有呈現雙腳懸坐之版本。
此姿態中,佛陀之右手以拇指與中指相捻,施展說法印(Dharmachakra mudra);左手則擺放腹前,掌心向上。
其他版本之「佛陀首次宣道姿態」,亦有呈現以雙手結說法印之姿勢。
持續敬拜,生活順暢,疾病遠離,永保安康。
此姿態中,佛陀之右手以拇指與中指相捻,施展說法印(Dharmachakra mudra);左手則擺放腹前,掌心向上。
其他版本之「佛陀首次宣道姿態」,亦有呈現以雙手結說法印之姿勢。
典故:佛陀初轉法輪
出處/維基百科-初轉法輪
佛陀證悟後,開始找尋需要、期望聽法的人。一開始佛陀想向阿羅羅迦魔羅說法,不過在得知阿羅羅迦魔羅已於七天前過世後只好放棄,接著想找鬱陀羅魔羅子,但他也於一天前過世。
之後,佛陀想起跟隨其出家的五比丘。在前往五比丘所在的鹿野苑(位在迦尸國波羅奈城的郊外)途中,佛陀又遇到了外道的優波迦,不過優波迦無意聽取佛法,最後找到五位比丘後,五位比丘起初依然在意他的棄苦之行,但之後在聽取佛法而為之改觀,成為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向人宣說佛法,此稱為「初轉法輪」,而首次宣說的內容主要為中道、四聖諦、八正道。
典故:阿薩拉日 (通常於七月)
佛說法時所結的印相。此印表以法輪摧破煩惱,使身心清淨,又稱「轉法輪印」。早期印度佛教造像在方座下大多雕刻法輪與鹿的形像,代表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。
出處/維基百科-初轉法輪
佛陀證悟後,開始找尋需要、期望聽法的人。一開始佛陀想向阿羅羅迦魔羅說法,不過在得知阿羅羅迦魔羅已於七天前過世後只好放棄,接著想找鬱陀羅魔羅子,但他也於一天前過世。
之後,佛陀想起跟隨其出家的五比丘。在前往五比丘所在的鹿野苑(位在迦尸國波羅奈城的郊外)途中,佛陀又遇到了外道的優波迦,不過優波迦無意聽取佛法,最後找到五位比丘後,五位比丘起初依然在意他的棄苦之行,但之後在聽取佛法而為之改觀,成為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向人宣說佛法,此稱為「初轉法輪」,而首次宣說的內容主要為中道、四聖諦、八正道。
阿薩拉日(Asalha Puja)有時又稱「法日(Dhamma Day,法寶節),這一日紀念佛陀的初次說法,當時是為曾一起在森林中修持多年的五位比丘講述的。聽了這篇開示之後,其中一位比丘,憍陳如尊者,初次瞥見涅槃,於是誕生了聖僧伽。每年的雨季安居(vassa)從第二日開始。
佛說法時所結的印相。此印表以法輪摧破煩惱,使身心清淨,又稱「轉法輪印」。早期印度佛教造像在方座下大多雕刻法輪與鹿的形像,代表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