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像姿態:寶屋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เรือนแก้ว;
音譯:邦樂高;
七月出生者,敬拜「寶屋姿態」之佛像:佛陀以「降魔姿態」端坐(右手現降魔印),外層覆以三角尖頂拱。
其他版本之「寶屋姿態」,亦有呈現佛陀以「禪定姿態」(雙手現「禪定印」)端坐者。
持續敬拜,人生飛黃騰達;出遠門時祈求,常保諸事順利。
其他版本之「寶屋姿態」,亦有呈現佛陀以「禪定姿態」(雙手現「禪定印」)端坐者。
雙手皆擺放腹前之「寶屋姿態」
典故:佛陀成道後第四週
出處/http://pilgrim.teaching.idv.tw/bodhigaya.php
佛陀成道後第四週,住於主寺西北方的寶屋(Ratanaghara)中,此寶屋並非真如其名以寶石所建之房屋,而是佛陀思惟「阿毘達磨藏」七論的地方,是法寶之屋。由《法集論》開始,佛陀依次思惟,然審察前六部時,他身體並未發光,到《發趣論》,他開始思惟二十四緣--因緣、所緣緣等時,佛陀的全知才得到展現機會,一如吞舟大魚般,唯有八萬四千由旬深大海,才能容身,佛陀全知只有在這部大論裡,才能真正找到容身處。當佛陀以那全知來思惟微細且深奧的法時,六道彩光(靛青、金、紅、白、黃褐、與眩目的光),從大師身上射出。
出處/http://pilgrim.teaching.idv.tw/bodhigaya.php
佛陀成道後第四週,住於主寺西北方的寶屋(Ratanaghara)中,此寶屋並非真如其名以寶石所建之房屋,而是佛陀思惟「阿毘達磨藏」七論的地方,是法寶之屋。由《法集論》開始,佛陀依次思惟,然審察前六部時,他身體並未發光,到《發趣論》,他開始思惟二十四緣--因緣、所緣緣等時,佛陀的全知才得到展現機會,一如吞舟大魚般,唯有八萬四千由旬深大海,才能容身,佛陀全知只有在這部大論裡,才能真正找到容身處。當佛陀以那全知來思惟微細且深奧的法時,六道彩光(靛青、金、紅、白、黃褐、與眩目的光),從大師身上射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