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泰國,一星期的七天有著各自的代表佛像與顏色。其中,星期三此日再細分晝夜,因此共有八組佛像與顏色。
星期
|
代表佛像
|
代表顏色
|
星期日
|
凝望佛
|
紅色
|
星期一
|
平定佛
|
黃色
|
星期二
|
臥佛
|
粉紅色
|
星期三-白天
|
抱缽佛
|
綠色
|
星期三-夜間
|
隱居森林佛
|
黑色
|
星期四
|
禪定佛
|
橘色
|
星期五
|
沉思佛
|
淺藍色
|
星期六
|
龍神守護佛
|
紫色
|
星期日:凝望佛──象徵理智
佛像姿態:凝望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ถวายเนตร
音譯:邦他威尼
拼音:Pang Thawai Net)
(泰文:ปางถวายเนตร
音譯:邦他威尼
拼音:Pang Thawai Net)
典故:佛陀證悟後第二周,連續7天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所悟道的菩提樹
白色窣多婆塔在大塔(菩提樹)的東北角上,佛陀證悟後,第二周在此日夜不眨眼凝望著菩提樹有一周、七天七夜之久,因為他剛開始證悟,所以可以不吃不睡,就是這樣天天日夜不眨眼地看著菩提樹,佛陀對於剛悟得的解脫道,油然生起感激之心。有時候我們在禪修時看到光、看到過去事、看到什麼善境界了、或者看到天上的情形怎麼樣,從來就沒有去瞭解,如何去擺脫心靈上的糾纏?祂所修的與一般世間禪、外道不一樣的,祂是在思考如何了脫生死?既然也已經瞭解輪迴得道理了,當然是非常的心存感激。
星期一:平定佛──象徵化解內心交戰
佛像姿態:平定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ห้ามญาติ;
音譯:邦漢亞;
拼音:Pang Ham Yath)
典故:佛陀化解親戚糾紛
佛陀回到祖國釋迦(sakyan)時,在一次開示會上,曾提及為羅西尼河(rohini)河水的使用權而爭執的親戚。
話說釋迦和拘利雅(koliya)兩國的分界河羅西尼河的河水,在經過兩國的部分,被兩國所建造的分水壩,分別流入兩國各自的國土,灌溉自己的田地。當時,正處於大旱季節,兩地的農作物都歉收。因此兩地的農民都聚集起來討論供水的問題,雙方爭得臉紅耳赤,相互鬥毆;最後還演變成戰爭。
佛陀覺察到他兩家親戚的舉動,運用神通來到現場,他雙腿盤坐出現在羅西尼河上空。佛陀的親戚們看見佛陀到來,紛紛放下武器,向他禮敬。佛陀問道:「你們為何爭吵?」「不知道。」問來問去都不知道,後來問到農民,他們說是為了水供的問題而爭吵。
接著,佛陀問國王:「那水值得多少錢?」「世尊!水不怎麼值錢。」「那整個釋迦國值得多少錢?」「是無價之寶。 世尊!」「為了那不值錢的東西而毀了無價之寶,值得嗎?」他們被佛陀問得都默不作聲。接著佛陀對他們說:「偉大的國王!為何你要這麼做?要是今天我不在 場,那將血流成河。你做了你不該做的事,你讓仇恨升級,你活在仇恨中;你沉迷於五欲導致的仇恨。而我活在無怨憎、無疾病、無痛苦中,我活著不追求任何事物。」
兩國戰士、族民聆聽了佛陀的開示後,放下仇恨,各自回家。在佛陀的斡旋之下,羅西尼河的水供,獲得合理的分配,兩大氏族再也沒有鬥爭了。
星期二:臥佛──象徵冷靜
佛像姿態:臥姿
(泰文:ปางไสยาสน์;
音譯:邦賽涯;
拼音:Pang Sai Yas)
典故:臥佛及其意蘊
佛逝世前由王捨城北行到毗捨離城,在毗捨離城度過雨季,偕弟子們向西北走去,路上受了鐵匠純陀供獻的食品,最後走到拘屍那伽一條河邊,洗了澡,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繩床,枕著右手側身臥著。後來所有的臥佛像(即佛涅像)都是這樣的姿勢。
星期三白天:抱缽佛──象徵度化
佛像姿態:抱缽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อุ้มบาตร;
音譯:邦翁巴;
拼音:Pang Umbart)
典故:佛陀返回故鄉,托缽乞食
佛陀得道四年後,即離開祖國迦毗羅衛國(Kapilavastu)十五六年後,回到故鄉見父王(淨飯王)、弟弟、及兒子。父王望見佛祖率眾托缽乞食震驚不已。佛祖勸說托缽乞食是種化緣(pindabat),佈施去除貪慾,忍辱壓止瞋怒,智慧遠離愚癡。佈施、忍辱、智慧,三者是進入涅槃路徑。
星期三晚上:隱居森林佛──象徵獨居靜處,遠離煩惱
佛像姿態:隱居森林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ปาลิไลยก์;
音譯:邦巴利萊;
拼音:Pang Palelai)
典故:象猴供食
佛陀在拘睒彌(Kosambi)住錫時,有兩位長老,一位精通戒律,一位精通經典;他們倆皆各自擁有大批的追隨者。有一日兩方發生爭執,各不相讓。他們的擁護者因此也分成兩派,接著爭執越來越激烈。
佛陀聞訊後於是前來調停,但卻無法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。後來他們的爭執從口頭上轉成為肢體上的打鬥。佛陀再次的前來勸解,反而遭到他們的驅逐。
佛陀瞭解無法平息他們之間的爭執後,於是獨自一人離開,隱居到巴利萊(Parileyyaka)大森林去,而在那裡度過了第九個雨季安居。據說,在佛陀安居於森林中的那一段期間,每天大象都帶著水果前來供養佛陀。有一天,樹林中的一隻猴子看到大象供養佛陀,它也捎了蜂蜜前來供養。
星期四:禪定佛──象徵智慧、開悟
佛像姿態:禪定姿態
(泰文ปางสมาธิ;
音譯:邦三摩地;
拼音:Pang Samah Thi)
典故:釋尊的禪修過程
釋尊以不落入欲樂與苦行二種極端之中道行,於菩提樹下日落前降魔;初夜進入四禪證得宿命通,看清生命的延續不斷;中夜得天眼通,看清善惡因果的業力原理;後夜證得漏盡通,觀察十二緣起,遍知四聖諦成佛的過程。並且提出:要將正念、正知落實在生活中,安詳地面對起伏的人生。
星期五:沉思佛──象徵清醒,不受迷惑
佛像姿態:沉思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รำพึง;
音譯:邦蘭烹;
拼音:Pang Ram Pueng)
典故:娑婆主梵天勸請佛陀說法
世尊過七天之後出定,從羅闍耶他那樹下前往阿闍波羅樹下。
此時,世尊獨處靜默,心中思惟:“我所證悟的法,甚深、難見、難解,它是最寂靜、最高超的,不能只靠純邏輯而證悟,它是微妙的,唯智者所能體驗。但今世之人依賴愛執,喜好愛執,享受愛執,讓世人見到真理是困難的,也就是說,見到十二緣起是不易的。再者,讓世人見到真理是困難的,也就是說,見到諸行寂止,諸有淨除,滅盡渴愛、離貪、滅、涅槃是不易的。所以,我若說法,他人不瞭解時,將使我感到疲乏與困擾。”
這時,娑婆主梵天(Sahampati Brahma)覺知世尊的想法,他思惟:“此世間將敗壞,世界將徹底地敗壞!因為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的心偏向於少事少業,不欲說法。” 然後,在如力士屈伸臂之頃間,從梵天界消失,現於世尊之前。他偏袒一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地向世尊說:“世尊,願世尊說法!願善逝說法!眾生中有少許塵垢者,若未聽聞正法,將枉度此生,有些人在聞法後,便可證悟。”
世尊聽了梵天娑婆主的請求,出於對眾生的慈悲,以佛眼觀察世間。正如池塘裡生有青蓮花、紅蓮花或白蓮花,有些蓮花長在水中,還未突出水面,湛然獨立卻不為池水所濕。同樣地,在眾生中,他看到有塵垢少者、塵垢多者、利根者、鈍根者、資質好者、資質差者、易教導者、難教導者,還有知道其他世界與罪過之怖畏而住者。看到了這些,他答道:“不死之門已開敞,普令聞者展信心。我所覺法不宣說,因知說法之艱巨。”
這時,梵天娑婆主思惟:“我已促成世尊演說正法了。”敬禮世尊後,他右繞而去。
星期六:龍神守護佛──象徵擋災避邪
佛像姿態:龍神守護姿態
(泰文:ปางนาคปรก;
音譯:邦那波;
拼音:Pang Nak Prok)
典故:龍神那伽(Naga)守護佛陀
佛成道後,繼續禪坐,一天在目真鄰陀(Mucilinda)樹下,遇暴風雨,龍神目真鄰陀那伽見之而即以己身護佛,擎舉七首如傘,罩覆佛陀,使佛陀免受風吹雨淋。此龍即受皈依,乃為傍生(指傍行之生類,即畜生)中的第一弟子。
經文
先念誦三遍〈佛首經〉--
各日經文--
更多資訊,歡迎參訪【BOBI好運網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